灵活的云计算:可移植性架构的多维优势
从敏捷开发的视角来看,大多数场景下,我们在构建应用程序时,都会希望实现快速开发、缩短上线周期,并充分利用云提供商的成型组件服务,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。若想要达成理想成果,我们在具体过程中,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,譬如:
云服务提供商各项服务和组件的学习时间与成本、架构是否可以符合最佳实践?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一旦部署云服务,是否彻底会被该供应商锁定?
如果考虑灾备场景,或是更多的业务跨地域扩展需求,企业架构团队是否要将工作负载部署到其他云上?
面对上述问题,如果答案为“是”的话。那我们将再次经历一遍上述的步骤——学习、部署、转换。这将消耗企业宝贵的时间与人力成本。若能时光倒转,我们为什么不将应用,从一开始设计为如乐高一般、易拆解、易迁移的“灵活的架构”呢?
如此一来,便将会帮助我们免去“返工”流程,同步消除供应商的锁定,并让我们更有信心地应对未来增长的业务需求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探讨云中可移植性架构的标准化方法及其优势,帮助大家了解构建弹性应用的最佳实践。
如果工作负载被设计为易于迁移、组件化的形式,那么使用哪家云提供商将不再成为上云、用云的限制条件。因此,在考虑整体工作负载的标准化设计时,首先要确定存在哪些供应商的“锁定点”,或云供应商有可能阻止您转向其他提供商的因素。
例如,围绕 Kubernetes 之类的容器化设计,并不总是完善的。 试想一下,那些 Kubernetes 集群可能与之交互、或需要与之交互的其他系统。评估这些需求,并使用开源解决方案和核心云基础设施基元,来基础设计您的架构,您可以在任何云提供商处,获取相应解决方案和核心云基础设施基元基础。
保持关注标准 API,可以确保应用程序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兼容性。以使用同步(请求/响应)通信组件的RESTful API 为例,它们之所以受欢迎,便是因为使用了HTTP这一更常见和支持范围更广泛的协议类别。虽然可选的其他协议层出不穷,尤其未来在视频流等领域愈加显著,但基于 HTTP 的协议,始终具有高可用性。
采用微服务或容器的模块化设计,可将应用程序分解为更小、更易于管理的组件,更容易按需添加或删除功能,并让应用程序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。云原生的优势,正在于它提供了轻松更新和替换组件的高效流程,同时不会影响整个工作负载架构的效能。
一旦建立起可移植性的弹性架构,下一步我们需要切换至管理运维视角,来保障该架构未来一直能够保持足够“轻盈”。答案正是自动化。通过自动化,可以简化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管理。具体路径上开发者可配合使用持续集成/持续部署 (CI/CD) 管道和基础设施即代码 (IaC) 工具。
声明式部署方法,允许您对工作负载的每个部分进行编码:应用程序、软件、系统配置以及在开发、预发布和生产环境中运行的所有内容。因此,您可以在一个新的云环境中,快速启动、进行故障转移或切换到另一家云提供商的环境中。拥有了一个完全可编码且版本化的环境,您可以记录所有内容,了解所有文件记录的设置方式。换言之,您拥有记录所有更改以及更改人信息的透明历史记录。
当然,我们必须牢记安全的重要性。踏上弹性之路,有利于支持您开发出更标准的安全方法,消除“一旦完成设置便抛诸脑后”的危险心态。此类高频风险行为,表现为用户在虚拟私有云(VPC) 中部署工作负载后,即假设它是“安全”的。
在同类“一切皆代码”方法中,我们实现了可移植的标准化架构; 用户的全域安全态势,也可以实现标准化和编码。 除了自动化反馈循环、漏洞测试等的 DevSecOps 实践之外,还可以考虑访问控制策略和强化的配置模板,这些策略免受底层平台的影响,因此可以确保跨环境资源保护的一致性。尤其面对多云环境,这种安全方法性能强劲,, 能够高效承担并转移工作负载,这是灾难恢复中的可靠防御策略。
可移植性架构的优势
可移植性的云架构,可提供灵活性、高性价比、弹性、可扩展性和经优化改进的部署实践。应用全新架构模式,您能够选择更适合您需求的云解决方案,规避云供应商锁定,并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或市场条件。
提高可用性:可移植性架构确保应用程序可以跨多个云平台,实现轻松部署,降低因平台特定问题而导致停机的风险。
提高敏捷性:云原生架构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迭代和部署新特性和功能,缩短上市时间并提高竞争力。
提高安全性:便携式架构使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组件能够以一致的方式得到保护,将加密和身份管理等安全功能集成到架构中,而不是依赖平台功能。
提升复原力:便携式架构可确保应用程序能够在硬件和软件故障时,仍能正常运行,而不会中断或数据丢失。
更易于管理:便携式架构可使应用程序跨多个云平台环境,使用监控、自动化和编排工具,进行更有效的管理。
提升创新力:便携式架构支持企业能够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,来构建创新型应用程序和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