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个观点:理性看透数据的价值属性
数字化转型的基础,是承认数据的价值属性。一切数字化实践活动,都是建立在认为数据具有价值属性这个重要的前提假设之上的。
本文我们讨论一下,如何理性看待数据的价值,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数据的价值,赋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。
观点1:数据有价值,不等于数据能带来价值
价值属性是数据的天然属性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,但是有价值和能够挖掘出价值,利用好价值,又是两回事。
这一点就好比,自然界中的石头里含有翡翠和黄金,翡翠和黄金都是价值不菲的,但是从原石中提炼宝矿,又是十分费力的事情,不是谁都做得到的,如果太难,去挖掘这些价值也就不划算。
这就是为什么,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,早就有记录数据的习惯,但是数字化的产业实践,也只是近十几年才逐渐“铺展”开来。
其背后主要的驱动力,就是在于数据分析技术普及了,更多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使用,并且使用这些技术的软硬件工具越来越多,使得数据价值开发的成本越来越低。
因此,如果数据中的价值不能被开采,那么数据就无法带来价值,此时,数据的价值就只是潜在的价值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。
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,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,但是这些数据资源并不能当作数据资产,因为没有被用起来,即没有价值性。
在挖掘数据的价值时,要进行相应的“成本-收益”分析。当挖掘数据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,就可以得到数据的价值,反之,如果挖掘数据带来的收益微薄,而投入的成本巨大,那么数据中的价值就不会在生产实践中被“汲取”。
此时,即便数据本身是有价值的,但也是无意义的,因为价值不会被“看见”。
观点2:数据的价值不具有“排他性”
在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,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在于,数据不具有排他性。
数据的价值不会因为某个人或者组织使用了,其他个人或组织就不能再加以利用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,数据的共享和交易活动更加值得鼓励,也更加容易产生。
从“经济学”的角度来看,数据构建的初始成本也许很大,但是复制数据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。
当构建出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时,可以通过传播行为,大规模地复制数据的“价值”,这种特质也是整个数字经济生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数据不具有排他性是“相对的”。
毕竟,最先使用数据资源的一方,可能会因为提前发现数据背后的业务洞察,从中获得一定的商业竞争性壁垒。
观点3:数据的价值与使用场景相关
数据是客观的,但是从数据中获取的价值是主观的。
同样的数据,不同分析者由于认知水平不同,业务知识背景不同,观察数据的视角不同,以及分析和使用数据的目的不同,从数据中挖掘、解读出的信息价值也不一样。
数据的价值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业务框架视角,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。也正是基于此,数字化实践必须以业务驱动才能落地。
因为只有数据资源最终所服务的业务方,才能给出真正准确的“数据价值”投影维度。
在数据中台的建设中,就充分地体现了数据价值场景化落地的战略思路。
通过在数据中台上对企业的数据能力进行“服务化”封装,可降低业务人员对数据的使用门槛,提高业务人员对数据进行“场景实验”的尝试数量规模,从而更大概率地寻找到使数据价值充分释放的“完美”场景。
观点4:数据的价值具有时间效应
有些数据的价值是时间敏感的,尤其是数据背后的信息旨在服务于用户“即时”的判断和决策。
例如,分析一个用户的购买偏好,通常参考过去一个月的消费记录,而三年前的消费记录,往往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。
也正是基于此,很多数据分析应用中,需要满足“当下分析”的需求,在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下,流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十分关键的数据分析框架。
建立在流数据分析上的实时量测、实时监控、实时预警,已经成为典型的“时间敏感型”数字化业务应用模式。
观点5:数据的价值具有“非线性”叠加属性
何谓非线性,数据之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线性加成关系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1+1”不一定等于2,可能大于2,也可能小于2。
当1+1>2时,体现了不同数据维度在融合的时候,形成了更多“跨主题”的综合业务场景,可以支撑更广泛的数据关联分析、数据计算推理等数字化应用实例;
当1+1<2时,一种典型情况是,不同渠道来源的数据在融合时会带来不一致性,当这种不一致性很大时,会带来对数据查询和选择的困惑,导致数据资源的可用性被“削弱”。
观点6:数据可以有“负”价值
数据的价值不一定是“正向”的,也可能是“负向”的。从数据中提取的信息可能具有误导性,也可能是虚假或恶意的。
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因素,当数据的整体质量不高时,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会给业务带来负面的影响。
比如,用户可能基于数据做出错误的决策,或将关键事件的发生归结为错误的原因,从而导致管理失能。
为了避免数据对企业带来“负”价值,持续的数据治理是非常关键的管理举措。在这其中,包括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:一是识别有害数据,二是对有害数据进行剔除或整改。
观点7:数据越分享,越有价值
数据的分享会带来更多价值,单个业务方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相关认知是局限的,因此,对于数据价值的开发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。
对于同样的数据,如果可以开放共享给更多企业内外的主体进行价值的挖掘,那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数据资源,在不同领域创造更大范围的价值。
数据分享,除了基于拓宽数据的使用场景来提升数据价值,还可以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外部数据进行融合,创造出更丰富的数据模型。
在极端的情况下,有些数据虽然自身难以挖掘出有意义的业务结论,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为其他领域的业务,带来“意想不到”的交叉信息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