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化转型,如何做到以“人”为本?
众所周知,企业是否要进行数字化转型,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,管理者不必考虑该不该转,而是要认真思考如何转的问题。
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入,对于数字化转型,很多企业都已经提前交出了成绩相对不错的“答卷”。但仍有很多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,遇到了不少落地实施的问题。
归其原因,这些转型“失败”的企业,好像在战略和方法上,又没有什么错,但是为什么实际结果大相径庭呢?
其实很简单,在“人”的维度上出现了问题。不是方法不对,而是人不行,人对方法的执行不到位。
这其实也是数字化转型最微妙的地方,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训练师,而不仅仅是只懂理论的讲师。就好比踢足球这项运动,足球怎么踢,规则是什么,其实都是一样的。
而为什么有的人踢得好,有的人踢的不好,关键还是在于踢球的人,天分、基础、技巧、努力、资源、悟性、合作、协调、策略...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。
在数字化转型中,如何做到以“人”为本呢?
首先,要保证数字化转型中牵头的人靠谱,作为领导一定要下场过问。一把手原则的重要性已经强调了很多次了。一把手对数字化的认知,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上线。认知越高,同时越耐得住性子,越扛得住责任和压力,转型成功的机会就越大。
数字化转型中,一把手的责任很重:要整合企业资源,要协调各方利益,要提供“精神支撑”,要施加组织压力,要提供责任担当,要规划顶层设计......
其次,要保证相关人才基础可靠。不同企业的数字化基因是不一样的,互联网企业比传统企业是数据应用创新上能力更强,是因为其人员的普遍数据素养更高。
很多企业构建了不少IT系统,希望通过工具建设把数据资源用起来,发现这竟是徒劳的。系统不会用、数据读不懂,导致了转型工作输在了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解决人才问题的方式很多,引入专业化的培训是常见的作法,以此强行"拔高"人员与数据相关的职业水平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业务交流机会,进行数字化文化建设,营造一种良好的、主动进步的数据应用氛围。
此外,我认为还有一种更加“接地气”的方式,就是要把工具做的人性化,好用,效率高。这是朴素而又实在的要求。
要让数字化工具围绕最终的用户来设计和开发。工具好用了,才会有更多人来用,只要用起来了,就能看到好处,紧接着就能进入良性循环,引入更多的资源投入和实践拓展。冷启动问题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行业,同样适用于转型工作。
要把使用系统的人,当作转型工作真正服务的对象。交互友好、便捷、快速响应、业务相关,这些都是工具设计的基本原则。
另外强调一点,数字化转型要做到人和。转型工作之所以难,就是因为对于企业来说,这件事是大家的事,而不是某一个部门和岗位的事。这就导致,在转型中,人与人之间的协作,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默契,变得尤为重要。
组织的系统性摩擦是阻碍转型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。权力不等,责任不清,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。出了问题互相甩锅,有了风险纷纷退让,出现成绩争抢利益。只要事情没有提前约定好,这些问题就必然会层出不穷。
那么,如何要做到和谐呢?我觉得,关键在于公平。所谓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。虽然不能做到绝对的一碗水端平,但是凡是必有依据。这对于跨部门、跨团队的任何项目开展来说,都是极为必要的。
未来,无论是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,开放,都是大势所趋。只有这样,才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。要让参与转型的人和组织,在开放的过程中没有心理负担,相互信任,能够“看得到"转型工作预期的好处。
总而言之,数字化转型,技术和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,方法总能不断探索,发现,只要人心齐、用力一致,就好办。而这一切的成立,都必须要依赖于科学、充分的制度保障。